进行性骨干发育不良

进行性骨干发育不良

概述:进行性骨干发育不良(progressive diaphysial dysplasia,PDD)又称增殖性骨膜炎、对称性硬化性厚骨症、Engelmann病或Camurati-Engelmann病。本病由Camurati(1922)和Engelmann(1927)分别报道而得名,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骨病。本病以全身性对称性骨发育异常为特点,表现为长管骨内、外骨膜异常增生,致使骨皮质增厚,骨干增粗和髓腔变窄,骨硬化基础上,可见斑状骨密度减低区。骨骺一般正常,但亦可受累,故有人主张称PDD为进行性骨干-骨骺发育不良症。长骨受累可造成患者运动障碍和骨痛。颅骨硬化可导致听力、嗅觉减退或丧失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本病可见于各种年龄,小儿多发。男女性发病无明显差异,有家族三代四人发病的报道。

病因

病因:本病呈常染色显性遗传。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19q13,很可能位于19q13.1~13.3,标记定位在此区的DL9S425(58.7cM,19q13.1)和DL9S900 (67.1cM,19q13.2)间,致病基因约位于32cM区;并与DL9S 868(55.9cM,19q13.1)和DL9S57l(87.7cM,19q13.4)相邻。
    Makita等报道,PDD的表现型即使在同一家族中也存在明显的异质性,一家三代的12例患者中,7例的临床表现典型,另5例仅有骨骼的节段性病变或无症状性骨干硬化,这些病人的表现酷似Ribbing病(多发性骨干硬化症),并认为PDD与Ribbing病是同一骨病的变异表现型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进行性骨干发育不良变进展缓慢,主要累及四肢长骨,病损自骨干开始,顺长骨之长轴向两端发展,骨干膨大,呈梭形,骨皮质增厚,表面不平。骨内外膜下有新骨形成,与骨皮质融合后,皮质骨可呈层状结构。骨的外层胶原纤维排列紊乱,呈不成熟的交织骨。中层有骨小梁,胶原纤维如网状形成板层骨。内层为增厚的致密板层骨。骨小梁粗,排列紊乱,小梁间隙为纤维化的脂肪组织。成骨细胞可增多,活性增强,新骨生成,骨吸收与骨重建缓慢,髓腔变小伴纤维化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病变往往发生于长骨,呈双侧对称性菱形膨大和硬化,受累骨以股骨最多见,其次为胫骨、肱骨和腓骨,随病情发展也可波及颅骨、骨盆和脊柱等。
    症状为腿痛和头痛,有肌肉萎缩、皮下脂肪变薄、下肢弯曲、膝外翻、头颅大、前额突出、肌无力、跑步困难,容易疲劳,行走呈摇摆步态(鸭步步态),腰椎前凸加大,腹部隆起。
    发育较迟,性腺发育差,第二性征表现不显著。
    体检时可触及长骨骨干的菱形膨大,有些患者还伴有肝脾肿大

并发症

并发症:
    1.贫血  补充蛋白、维生素C,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、钙剂和铁剂。
    2.脑神经受压引起的耳聋,可行耳蜗移植,重建听觉。由于颅内压增高,引起的视盘水肿的病人,可行颅内减压,降低颅内压改善视盘水肿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生化检查:
    1.血红蛋白降低,血沉增快,血钙、磷正常或低血钙、高血磷,血PTH、CT正常,血ALP增高,血清骨钙素(BGP)、Ⅰ型前胶原C端前肽(PICP)增高。
    2.高血磷时,尿磷低、尿羟脯氨酸正常。
    3.少数病人免疫球蛋白A、G、M增高,T淋巴亚群CD4+降低。
    本病的生化指标与骨病变有密切关系,测定骨代谢指标可反映骨病变病情,其中Ⅰ型胶原N端前肽(NTX)、Ⅰ型前胶原C端肽(PINP)、骨钙素(BGP)或骨源性ALP的意义较大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X线检查:
    1.长管骨  骨内、外骨膜骨化而附加于原皮质表层,致使骨皮质增厚、硬化,以骨干中段显著,髓腔狭窄或完全消失,但可有斑片状密度减低区,可见骨周围软组织萎缩。受累骨骼的发生频率依次为胫骨、股骨、肱骨、尺骨、桡骨和腓骨。典型者为对称分布,通常干骺受累较轻,偶尔累及骨骺。
    2.短管骨  跖骨常受累,病变较轻,其病变形态与长骨相似,皮质增厚,骨干增粗,双侧病变基本对称。
    3.颅骨  颅盖骨肥厚,主要为内、外板增厚硬化或板障狭窄、消失、颅底骨硬化、颅底神经和血管通过的孔道狭窄。
    4.其他骨骼  个别可见脊柱椎板较致密,亦可累及肋骨、锁骨及骨盆。病变的主要表现是皮质骨增厚、硬化。

诊断

诊断:
    1.典型病例有肌无力、骨痛症状、矮小、消瘦身材。
    2.X线示长骨内、外膜增厚,骨髓腔变窄,骨骺及干骺端、关节面受累等表现。
    3.血沉增快、贫血,ALP、骨钙素、PICP增高,PTHH、CT及尿羟脯氨酸正常等可做出诊断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
    1.颅骨骨髓发育异常  出生后不久即逐渐出现头大和面部畸形,同时有身材矮小和智力障碍。X线表现为广泛和进行性的颅、面骨肥厚、硬化,管状骨除有皮质增厚、硬化外,尚伴有骨膨胀和构塑障碍。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。
    2.石骨症  为硬化增生性骨病,主要为长骨骨骺端的软骨排列紊乱,骨基质胶原成分减少,骨髓腔被骨化,无生化异常,病变常累及脊柱,而PDD虽主要为长管骨病变,但罕有骨骺端受累。骨髓腔变窄是由于骨髓纤维化所致。ALP增高,血沉增快等均可鉴别。

治疗

治疗:
    1.一般治疗  包括加强营养和适当运动。因患者多处于生长发育期间,病变影响到骨髓的造血,加之骨痛影响进食,故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。需补充蛋白、维生素C,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、钙剂和铁剂。
    2.止痛  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:
    (1)解热止痛剂:包括非特异性的消炎止痛药吲哚美辛、布洛芬、吡罗昔康(炎痛喜康)等、水杨酸类(阿司匹林、索米痛片、非那西丁等)。
    (2)糖皮质激素:治疗PDD的作用有两个方面:①抑制成骨细胞,减少骨髓腔的狭窄所造成的骨畸形而达到止痛目的。②血清免疫球蛋白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+增高,所以疼痛可能有免疫因素的参与。
    绝大多数病人对糖皮质类固醇类有一定疗效。近期报道,有的患者在使用一般药物或泼尼松治疗无效时用地夫可特(deflazacort)1.2mg/(kg·d)12个月后疼痛消失,放射学亦有改善,且无明显副作用。本药为类固醇类新药,其抗炎作用与泼尼松相似,但副作用明显减少。
    3.骨畸形及其他并发症的处理  骨畸形严重者或影响功能可行截骨矫形术。由于颅神经受压引起的耳聋,可行耳蜗移植,重建听觉。由于颅内压增高,引起的视盘水肿的病人,可行颅内减压(高渗葡萄糖40ml静脉推注或25%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2~4次/d,加上酌情给予利尿剂可降低颅内压改善视盘水肿)。

预后

预后:治疗中由于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作用而止痛,但利用放射学和闪烁扫描发现,可的松及其类似物虽能提高痛阈,减少疼痛,提高病人生活质量,但并不能改善病变进展。

预防

预防:因骨痛而制动造成的肌萎缩,除每天坚持按摩、揉捏,活动关节和肌肉外,还可嘱其做关节的屈曲运动和肌收缩运动,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和营养缺乏造成的机体抵抗力下降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